首頁 >> 信息中心

蚊或蚊子

 蚊科(學名:Culicidae)是昆蟲綱雙翅目之下的一個科.

該科生物通常被稱為蚊或蚊子,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.通常雌性以血液作為食物,而雄性則吸食植物的汁液.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熱、瘧疾、黃熱病、絲蟲病、日本腦炎等其他病原體的中間寄主.
大部分種類雌蚊的口器都適合刺吸血液.蚊體表覆蓋形狀及顏色不同的鱗片,使蚊體呈不同的顏色.這是鑑別蚊類的重要依據之一.翅脈上也有鱗片,翅後緣有緣鱗.多為夜行性動物.蚊科均為完全變態,包括四個發育時期:卵、幼蟲、蛹及成蟲.前三個時期的長短與種類及溫度有關.舉例來說,媒斑蚊(Culex tarsalis,常見於美國),在20℃下須14天來完成前三時期的發育.但在25℃上,只需要10天就可以發育完成.完成前三時期的發育所需的時間通常介於4天至一個月之間. 
蚊子的卵依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、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,水面上的如瘧蚊和家蚊,水邊的如斑蚊.瘧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,而斑蚊則在三至五天會孵化.
蚊科昆蟲的幼蟲又稱為孑孓,通常生活在池沼、水溝或積水的器皿等處.孑孓常用尾端貼著水面,作倒垂式的漂浮.這是孑孓在呼吸.它利用腹部近尾端的呼吸管,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.孑孓利用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,流向嘴巴,以攝食有機物及微生物,但有少數種類以其他孑孓為食物.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會發育成蛹. 蛹幾乎和孑孓一樣活躍,不攝食,但可在水中游動.
形狀從側面看起來成逗點狀.靠連接胸部氣孔的一對呼吸角呼吸.經兩天完全成熟.
有一些種類的蚊子幼蟲(例如瓶草蚊屬Wyeomyia),住在鳳梨科植物中的積水裡.有些甚至居住在豬籠草等捕蟲植物之中.Deinocerites屬的蚊子則居住在海邊的小洞中. 大部分不居住在熱帶的品種,
都以卵的形態度過冬天.但也有少部分的種類以成蟲或孑孓的型態來越冬,例如家蚊屬的一些種類,即以雌成蟲的型態來越冬.
傳染疾病的機制:
[1]雌蚊在吸血時,若叮咬的對象是病人,則病原可能藉由這個動作進入蚊子體內,並藉著蚊子的叮咬傳播.但不是每一種蚊子都可以傳播每一種病毒.只有特定種類的蚊子(稱為病媒蚊),可以傳播特定種類的病毒.若病毒被非病媒蚊的蚊子吸取,則會在蚊子的消化系統中被酵素破壞,失去傳染力.
[2]由於只有雌蚊會吸血,所以只有雌蚊會傳染疾病.蚊子對狗會間接傳染犬心絲蟲及立克次體的疾病,瘧蚊與瘧疾.
主條目:瘧疾
蚊科之下的一個屬,瘧蚊屬( Anopheles ),是瘧原蟲的寄主.全世界瘧蚊屬的成員有400種,其中85種能傳播瘧疾.瘧原蟲造成的瘧疾是全球人類主要的死因之一,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孩童,更容易受到瘧疾的感染而死亡.瘧疾每年約造成3百萬人死亡,
[3]會傳染瘧疾的瘧蚊分布在中南美洲、非洲、大洋洲和中亞,尤以非洲最為嚴重.在非洲,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兒童死於瘧疾.
[4]甘比亞瘧蚊(Anopheles Gambiae),瘧蚊的一種其他疾病大部分種類的蚊子都能夠傳染絲蟲病(由線蟲導致).這種疾病會導致橡皮腫(gumma)使外生殖器及大腿異常腫大.在全球,約有120萬人感染絲蟲病.[2]大部分品種的蚊子會傳染病毒性的疾病,包括黃熱病、登革熱、日本腦炎、聖路易腦炎、多發性關節炎、裂谷熱(Rift Valley fever)、契昆根亞熱及西尼羅河熱.幸運的是,愛滋病不會藉由蚊子叮咬而傳染.
叮咬與免疫反應.
蚊子使用口針(stylets),六根針狀、類似抽血用針的構造來刺進人類的皮膚,吸取血液攝食.當蚊子叮咬人類時,會從口器輸出唾液.其唾液含有蟻酸、抗凝血劑及目前成分不明的蛋白質(目前已知至少含15種),
其中酸性物質是用來溶解皮膚表層的角質層;抗凝血劑則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時,血液突然凝固. 第一次被咬時,身體不會有任何特殊反應.但從第二次開始,身體的免疫系統會釋放出一種稱為組織胺的物質,以便對抗蚊子所帶來的外來物質,造成皮膚發癢和紅腫.這種刺激性感覺,乃是被叮咬者對蚊子唾液的一種過敏反應.